全民健康素养宣传月|警惕“高温杀手”热射病!出现这些症状,可能是先兆中暑的信号!

时间:2025-07-02 18:54:00

夏季高温易出现中暑、热射病等情况。大家在气温高的时候常说“热死了”,真的会热死人吗?是真的——2024年热射病死亡率超过50%。

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(山东省中医院)急诊与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范开亮介绍,中暑和热射病是一个专属医学名词,病因是产热过多、获热过多、散热障碍,诊断治疗上基本一致的,但热射病是中暑的严重类型,会出现高热、头疼、恶心呕吐、神志不清,甚至还会抽搐、休克、多脏器衰竭甚至死亡,是夏季严重的疾病。

长时间待在室温>32℃、湿度>60%的环境,可能会诱发中暑

“针对夏季相关疾病,公众可以从避免高温劳作、避免长期处于高温高湿的环境、多休息、多补充水、备好降温药品等方面进行预防。”范开亮说。

范开亮介绍,高温酷暑,气温超过人体的体温,大量出汗是劳力性热射病的病因,有些中老年人暑天户外活动过度也容易诱发中暑。同时,室温>32℃,湿度>60%的环境,待时间久了就容易中暑,尤其是中老年人夏天因怕冷、怕风,不开空调、不开窗,容易中暑。公众在家要经常通风、合理使用空调。

他表示,充足的睡眠,不过度劳累,是保障身体的免疫力的必备条件。炎热天气下,公众在家要多补充水,尤其是含电解质的水(含盐的水),也可饮用清凉解暑的饮品,如绿豆汤、菊花茶、金银花茶、酸梅汤等。准备一些清凉油,风油精,人丹等降温药品也很重要。

此外,范开亮提醒,老人体弱、儿童、孕产妇、偏瘫卧床、精神病、皮肤病、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的体温调节能力较弱,容易发生中暑、热射病,要格外关注这些特殊人群。

如何预防热射病,需从避免高温暴露、科学降温、增强身体调节能力等多方面入手,以下是具体措施:

避免高温高湿环境长时间活动

1.合理安排户外时间:高温时段(如11时—16时)尽量减少户外活动,尤其是强体力劳动或运动。

2.户外工作者防护:建筑工人、环卫工人等需戴遮阳帽、穿透气防晒衣,定时到阴凉处休息,避免连续作业超2小时。

3.室内环境降温:车间、厨房等高温场所需安装空调、风扇或通风设备,保持空气流通。

科学补水与饮食调节

1.主动补水:即使不渴也需定时喝水,每天饮水量不少于2升;高温作业者可饮用含电解质的运动饮料(如淡盐水),避免大量喝冰水或含酒精饮品。

2.饮食清淡易消化:多吃西瓜、黄瓜等含水量高的蔬果,少吃油腻、辛辣食物,减轻身体代谢负担。

关注身体信号与高危人群防护

1.警惕早期症状:出现头晕、乏力、恶心、多汗等中暑先兆时,立即转移至阴凉处,饮用凉水并休息,若症状持续需及时就医。

2.特殊人群重点照顾:老年人、婴幼儿、肥胖者及有高血压、糖尿病等基础病者,避免独自待在高温环境中,家中可开空调保持室温26℃左右。

图|新华社

运动与出行的科学防护

1.运动适度:高温天减少跑步、球类等高强度运动,若锻炼需选择清晨或傍晚,且携带防暑药品(如藿香正气水)。

2.驾车与乘车注意:车内备好遮阳帘、风扇,避免将儿童或宠物单独留在车内(封闭车厢内温度可在10分钟内升至50℃以上)。

集体场所与应急准备

1.公共场所防暑:学校、养老院等机构需配备空调、风扇及急救药品,定期巡查高温环境下人员状态。

2.家庭应急措施:备齐冰袋、湿毛巾等降温物品,了解热射病急救知识(如快速物理降温、及时送医),确保紧急时能快速反应。

热射病的预防核心是“主动降温、避免过度受热”,尤其对户外工作者和脆弱人群而言,需将防护措施融入日常,才能最大程度降低风险。

先兆中暑或轻症中暑时,体温可能会略有升高,一般不超过38℃

先兆中暑或轻症中暑的相关症状有很多。范开亮表示:“一是出现大量出汗、口渴、头晕、眼花、耳鸣;二是出现胸闷、心悸、恶心、四肢无力;三是出现注意力不集中、动作不协调;四是体温可能会略有升高(一般不超过38℃)。”

含盐饮料可用于缓解中暑

发现有人中暑,如何开展现场急救?

范开亮介绍,首先要将患者迅速脱离高温、高湿环境,转移至通风阴凉处。其次,要对患者进行快速降温。用各种降温措施,风扇、空调、凉水喷洒或用湿毛巾擦拭全身,冰块冷敷。还要及时补水,可以饮用凉开水,冰水,凉绿豆汤,最好含盐的饮料。中暑后,要将患者及时送医院检查、救治。

“从中医药的角度看,白虎汤、安宫牛黄丸也可以辨证应用用中暑患者。”范开亮特别提醒,热射病致死率较高,患者要及时就医,正规治疗,避免错过最佳救治时机,造成不良后果。

资料来源:新民晚报、新华社

(大众新闻记者 黄鑫 整理)

最新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