到底是不是蛇?尽快查明三亚游客被咬身亡真相,避免引发恐慌

时间:2025-06-05 21:06:00

文 | 默 达

三亚一游客遭不明生物咬伤后身亡,连日来在社会上引发广泛关注。从一开始的“蛇咬说”到后来的“毒虫说”“蜘蛛说”,许多有经验的网友和专业人士结合伤口图片、事发环境和多方描述给出了不同的猜测。而在责任归属方面,也出现了不同的声音。

由此可见,公众对于这一事件的关注并不止于责任归属,而是更加细致入微。深度拆解咬伤、送医、治疗、病发的全过程,不仅是对逝者及其亲朋好友的告慰,也有助于弥补一线医护工作中存在的漏洞,完善突发情况特别是中毒时的应急处理机制。同时,对公众而言也是一次很好的科普和“补课”机会,提升日常生活和旅途过程中的防范意识。

首先要弄清楚的问题,是游客究竟被何种生物咬伤并致死。这是事件的关键线索,不仅关乎责任归属,同样也是许多网友的焦虑之源。

这里有一个误区,就是无论是逝者的男友、家属,医院的工作人员,乃至报道此事的媒体和后续在社交平台的自发传播中,最开始都想当然地认为是“毒蛇咬伤”,并在此基础上加以推测。然而,从后续公布的伤口图片和治疗清单来看,伤口仅有一处,较浅,且位于脚趾内侧,这与蛇牙导致的创面存在出入。

事实上,即便是毒蛇咬伤,也需要迅速确定毒蛇的种类,方便进一步施救。因为抗毒血清的特点是“一对一”,并没有通用的解毒剂,毒蛇毒液也分为神经毒、细胞毒、血液毒、混合毒等不同种类。

有业内人士指出,其中只有神经毒符合事件描述,且在一天内就具有致命性,然而在规范的抢救措施下,也可维持其生命2至3天。

但若并非毒蛇咬伤,情况则更为复杂,一方面,部分医院可能确实缺乏处理不明毒源的经验;另一方面,并非毒素而是后续过敏反应致命的可能性同样存在,盲目施救也存在风险。

其次,更多的讨论聚焦于事后的处理上。由于中途存在检查、转院等波折,逝者家属质疑医院存在误诊,操作流程不规范导致延误救治时机。

27岁女游客在三亚被蛇咬伤身亡,家属质疑两家医院抢救措施不当,卫健委已介入

目前,当地卫健委已介入调查,两家涉事医院也对档案进行了封存处理,是否存在误诊,后续注射血清是否合适等,仍有待进一步调查确定毒源后方能得知。也应警惕网络上逐渐冒头的部分谣言和无端揣测,避免其误导舆论,致使矛盾进一步升级。

除了医院的抢救外,患者和家属还能做些什么?无独有偶,6月3日在东莞,一名男子同样被毒蛇咬伤,并在当场给蛇拍下了照片。医院迅速从其他地方调来了血清进行救治,男子得以脱险。这也提醒我们在被咬伤时保持冷静,首先确定毒物种类,而非盲目施救。

更进一步来看,悲剧也在为文旅发展敲响警钟。即便是在三亚这样相对成熟的旅游城市都会中招,近年来兴起的部分“野游”,开发的一些新景点,保留原生态面貌的同时,其中存在的风险更不可小觑。

热带亚热带气候下、深山老林中,毒物容易盘踞滋生,若计划开发为观光游览区域,就必须做好消杀防范工作,配备有经验的医院或是医务人员,做好提示、告知和应急预案。

唯有准备得当,方能“百毒不侵”。做好事前预防、事后处置,完善诊疗流程,提升公众的防范意识、普及急救知识,莫让悲剧重现。

【作者】 张宇驰

南方评论

最新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