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,黄淮学院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 “三下乡”实践团以“红色基因融入青春血脉”为核心,构建"沉浸式体验+经典诵读+研讨反思"三位一体育人矩阵,让“00后”AI大学生在乡村振兴一线完成从“理论认知”到“情感共鸣”再到“行动转化”的成长蜕变,从红色教育深度融入常态化实践育人全过程,以青春视角书写红色教育的时代答卷。

晨读铸魂 书香里的信仰星火在晨风中燎原
志愿服务队组织开展“从听到做”红色晨读分享会,大学生社会实践队员们围坐广场朗读《共产党宣言》《习近平著作选读》重要篇章及红色诗词,“青春之声回荡在整个广场”。学生党员唐海洋在分享感悟时表示,通过晨读,深刻感受到革命先辈的坚定信仰。作为新时代青年,他将把这种精神力量融入学习与实践,以实际行动践行使命担当。全体党员面向党旗庄严宣誓,尚未入党的队员表示将以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,把加入中国共产党作为奋斗目标。此次活动旨在引导青年牢记初心使命,赓续红色血脉,将爱国之情、强国之志转化为报国之行,切实推动红色精神入脑入心、见行见效。

沉浸赋能 老照片里的精神密码被AI青年破译
在红色教育基地的“传承红色血脉,激扬建党精神”主题活动中,大学生社会实践队员们在焦裕禄治沙老照片前驻足——“焦书记揣着窝头蹲在沙地里,手里攥着刚拔出来的泡桐苗”;在红旗渠展区,“老百姓用钢钎在太行山腰凿出人工天河”的故事诠释着“自力更生、艰苦创业”的精神内核;而“两弹一星”展区里,科研工作者在简陋帐篷中突破技术封锁的珍贵史料,更引发青年学子深刻共鸣。“搞 AI、做算法,缺的从来不是设备,是那股‘死磕’的精神!” 面对前辈攻坚克难的壮举,计算机专业队员王宇发出感慨。从兰考沙丘到太行绝壁,从戈壁帐篷到智能实验室,跨越时空的历史场景与当代科研实践交相辉映,红色精神在科技语境中完成代际传承,激励着新时代青年在创新征程中勇毅前行。

研讨聚力 先烈故事在思维碰撞中长出新枝芽
在“追忆革命先烈·传承红色基因”主题学习活动中,团队于红色教育基地开展沉浸式研讨,以“聆听事迹—深度座谈”的联动形式深化红色认知。展厅内,杨靖宇将军在冰天雪地中以草根树皮充饥、坚持抗日的纪实照片,凝固着共产党人坚如磐石的信仰;百团大战展区陈列的作战地图与战士家书,无声诉说着“天下兴亡、匹夫有责”的抗战精神,引发队员们驻足沉思。座谈会上,对照先烈事迹深刻反思:“与革命先辈在绝境中坚守信仰的壮举相比,我们在学习中一遇困难就退缩的表现,暴露出精神韧性的不足。”谈及科研实践,大家达成共识:“应传承百团大战中军民协同作战的智慧,在技术攻关中打破学科壁垒,以团队协作攻克‘卡脖子’难题,将红色精神转化为创新动能。”这场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,不仅让先烈的奋斗基因融入青年血脉,更凝聚起科研报国的奋进合力。

从晨读时跳动的书香,到基地里发亮的眼神,再到研讨中迸发的思维火花,黄淮学院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AI青年大学生“三下乡”实践团用“三维聚力”的育人闭环,让红色教育不再是生硬的灌输,而成为可触摸、可感知、可转化的青春体验。“当00后用 AI视角解读焦裕禄精神,用代码思维重构红旗渠故事,红色基因就有了最鲜活的时代注脚。”下一步,学院将把“晨读+沉浸+研讨”模式嵌入科研和实践育人全链条,让更多青年在“代码行里写初心,数据海中铸忠魂”,让红色基因在智能时代绽放出最耀眼的青春光芒。(通讯员:唐佳琦 俎小川)